本項目以10 余項國家、省部級科研課題以及一批重大工程建設項目為依托,100 余位科技人員歷經10 余年科研攻關與工程實踐,最終攻克了擠壓性圍巖隧道修建的一系列難題,形成了長大深埋擠壓性圍巖鐵路隧道設計施工關鍵技術。主要科技創新如下:
1.創立了擠壓性圍巖判別標準及變形潛勢分級預測方法。揭示了擠壓性圍巖隧道時-空應力變形演化機理,提出了擠壓性圍巖的地質判別標準,建立了擠壓性圍巖隧道變形潛勢分級預測方法,為設計、施工及結構安全評價奠定了理論基礎。
2.創建了以全過程變形控制為核心的擠壓性圍巖隧道設計方法。建立了基于非線性屈曲原理的圍巖-支護體系協同作用模型,提出了擠壓性圍巖隧道結構荷載計算方法,創新了基于適度釋放、主動加固、強化支護的擠壓性圍巖隧道結構體系和設計方法,解決了擠壓性圍巖隧道結構設計的關鍵技術難題。
3.構建了擠壓性圍巖隧道安全高效變形可控的施工技術體系。提出了基于變形分級的擠壓性圍巖隧道施工方法,創新了擠壓性圍巖隧道變形控制施工關鍵技術,建立了施工變形控制管理標準,為長大深埋擠壓性圍巖鐵路隧道安全、高效、優質建設和運營提供了保障。
研究成果解決了長大深埋擠壓性圍巖鐵路隧道設計施工關鍵技術難題,已成功應用于蘭武二線烏鞘嶺、貴廣高鐵天平山、蘭新高鐵大梁、蘭渝鐵路新城子等60 余項隧道工程,目前還在成蘭、敦格等鐵路項目隧道工程中推廣應用,累計應用總長度超過1,300 公里,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研究成果有力促進了行業科技進步,為今后擠壓性圍巖隧道,特別是即將開工的川藏鐵路超長超大埋深高地應力隧道建造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獲2019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世界最大擠壓性圍巖隧道斷面(350 平方米)新城子隧道